區塊鏈技術 從過去到未來
2023年9月19日

作者:Flex Yang,Hope.money項目創始人

區塊鏈技術已經成為一項引領變革的力量,人們正在目睹傳統金融和數字領域該技術的飛速發展。區塊鏈(Blockchain)之所以叫這個名字,是因為它本質上是一個分佈式分類帳(DLT)系統,區塊(Block)和鏈(Chain)是記錄交易的基本結構。人類有商業活動至今,記賬方式不斷產生變革,從3000年前的單式賬本,到15世紀義大利商人發明的複式記賬,再到數字化賬簿這種物理媒介的轉換,最後到分佈式賬簿的發明,記賬方式和人類文明一起,經歷了漫長的演變。

人類的社會活動不斷產生價值,任何有價值的信息,比如貨幣、所有權、股票、電力甚至選票,都能以某種方式被安全地記錄下來,價值的保留,都離不開記錄這一看似簡單的操作。互聯網的誕生,讓數據和信息第一次得以在線上數字化記錄。

互聯網可以說是信息的數字媒介,而區塊鏈技術則是價值的數字媒介。

區塊鏈這種理念可以追溯到1991年W. Scott Stornetta和Stuart Haber撰寫的《How to Time-Stamp a Digital Document》論文,當中提到可以利用時間戳、Hash 值來構成鏈式結構以檢查文件創建以及修改。這一理念最初用在文檔、視頻或者音頻等知識產權事物當中。對於知識產權,首當其衝的問題,就是確立這項發明或者想法的優先順序,時間戳就提供了明確的價值。任何文件如果在創建時就帶有時間戳,再利用Hash的唯一性,任何一點小的篡改,都會在時間戳上留下記錄,任何文件內容的變化都會導致Hash值天差地別,新生成的證明將包含之前文件的Hash值。這種包含之前信息的鏈式結構,就可以讓人們根據Hash值和時間戳,檢查每一個文件的篡改情況。

數字時間戳不僅局限於文檔,任何位串都可以帶時間戳。在30年前的論文當中,W. Scott Stornetta和Stuart Haber寫到:“這種理念同樣適用于股票交易或者貨幣轉換,亦或其他任何有順序的電子交互。

這一點在比特幣誕生之後被發揚光大。2009年,中本聰撰寫的《比特幣:一種端對端的電子現金系統》橫空出世,任何一筆虛擬貨幣的交易中,都包含時間戳和Hash值,比特幣是區塊鏈理念最早的大規模應用。在中本聰的論文中,區塊(Block)和鏈(Chain)是記錄比特幣交易的基本結構單位,區塊鏈是時間有序的分佈式分類帳,只允許添加,不允許刪除。每一個區塊包含了一段時間內發生的交易信息,並且附帶了時間戳。Hash值在區塊鏈中廣泛使用,用來保證交易數據以及確保區塊完整性,時間戳用於確定每個區塊的創建時間。區塊鏈技術通過自身的共識機制確保了時間順序。這種時間戳、Hash值和“鏈”的結合發生在每一個數據區塊被記錄,並且得到網絡上其他節點的認可的時候。一旦被廣泛認可(超過50%),這個區塊就會成為一個「合法」區塊與現有的區塊相鏈接。

我們知道,並不是中本聰發明了時間戳、Hash值這種理念,但是在他創造了加密數字貨幣這個世界之後,一切因為這些30年前就被提出的技術而變得不同。

分佈式分類帳技術,因為記錄了所有交易情況,實現了對完整交易歷史的保護,所以自帶對賬功能,比特幣區塊鏈大小目前僅為510 GB,包含比特幣項目誕生至今的所有數據,一個移動硬盤就可以裝下。

比特幣誕生至今,沒有集中化的管制,交易網絡持續穩定運行,沒有重大危機出現,迄今沒有像很多不了解的人所想象的那樣崩潰。這一切和區塊鏈技術的分佈式信任(Distributed Trust)不無關係,非中心化程度越高,大家越容易信任,因為隨著越多人參與,一旦有人想要與其他人共謀破壞,難度便會指數級上升。

2023年8月24日,香港金融管理局發佈了《香港債券市場代幣化報告》。在報告的結論中表示:“ DLT(分佈式分類帳技術)具有徹底改變金融市場的潛力。”目前傳統的複式記賬誕生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和威尼斯。而誕生於互聯網時代、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分佈式分類帳,通過密碼學技術讓賬目無法被篡改和破壞,同時兼具隱私性,是否會給傳統金融帶來革命性改變,我們拭目以待。

人類的歷史滾滾向前,就像30年前W. Scott Stornetta和Stuart Haber不知道以後會有一個叫做中本聰的人,沿著他們的理念發明了比特幣。30年後回望今天,也許我們會對現在各種技術有新的理解。

站在現下的時間上,沒有任何人有上帝之眼,可以參透一切,但是時間會給出答案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註:Hash值是通過Hash函數生成的,Hash函數是一種特殊的數學函數,它將輸入數據轉換為固定長度的二進位串或十六進制數字。SHA256是比特幣採用的散列函數標準,由美國國家安全局研發。